Hi, Friend 歡迎您! 訪客登入說明 關鍵字: 組態:html
黃勺寧 老師
文章分類
統計資料
文章: 56 篇
回應: 41 篇
分類: 0 輯
隱藏: 0 篇
推薦: 11 次
好友: 0 人
待審: 1 人
訪客: 61010
在線: 69 人
分類:普遍級 未分類
Hits:18293 回應:0 推薦:0
引言:King 2007/07/02 09:06
濟南漢墓百戲陶俑盤,能夠見到倒立、歌詠、舞動、擊磐等多種形象。(網絡圖片)
 
中國舞風行(3) 折腰長袖映兩漢舞影
 
作者﹕
 
打印機版

 
【大紀元7月1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岳芸綜合報導)長袖飄拂,細腰輕扭,羅裙拽地,搖曳生姿;表演者五官清秀,把那且歌且舞時最傳神的一瞬間,定格在美玉之上、在畫像石上,再現了漢代樂舞藝術的神韻。

在河南南陽石橋鎮的漢畫像石上,有一舞人施展長袖,翩翩起舞。江蘇沛縣棲山的漢畫像石,有兩個女舞者甩長袖對舞;她們身體傾斜,兩袖對稱,腰肢柔緩,袖長及地,揮舞不亂。

安徽淮南市漢墓出土的玉舞人,雕出了一個擺頭翹足、嬌態可掬、長袖起舞的舞人形象,充滿靈氣。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圓雕玉舞人,右臂上舉,拋長袖高揚過頭,又順左肩垂拂而下;左手扶腰,長袖順裙邊捲曲向上,纖細的腰肢向右扭去,衣裙下擺飄向左方。(如下圖:站立玉舞人)

「舞袖」與「舞腰」是漢代樂舞的兩個特點。戰國時代有句名言:「長袖善舞。」漢代樂舞以長袖作舞居多,凌空飄逸,行雲流水,曼妙靈動,千姿百態。腰是牽動人身的樞紐部位,「舞腰」時既舞動了上身,又帶動了下肢,使動作前俯後仰,豐富善變,綽約多姿。「舉袖」「折腰」所組成美妙的舞姿,一直傳承至今。

致力於整理中國五千年舞蹈文化的76歲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孫穎表示:「中國舞蹈的歷史很長很豐富,僅僅漢代畫像與墓葬中發掘的舞蹈圖像就非常可觀。」


長袖女舞俑,高31釐米,陝西西安出土。(網絡圖片)

東漢,站立玉舞人。(網絡圖片)

〈垓下歌〉與〈大風歌〉

漢代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,經濟發達,國力強盛,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。秦始皇統一全國後,七國的樂舞匯集京都,加強了交流,從而促進樂舞的發展。

隨著秦漢大一統時代的到來,經濟日益繁榮,中外交通道路開闢,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,樂舞藝術逐漸進入繁盛時代。

史上著名的項羽和劉邦爭戰,也是兩個具代表意味的樂舞符號,他們奏響了漢樂舞時代的第一支樂曲,拉開了漢樂舞興盛的序幕。

公元前202年,楚漢垓下決戰,項羽陷入重圍,四面楚歌,夜飲帳中,面對寵妾虞姬、駿馬烏騅,慷慨悲歌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,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隨侍在側的虞姬,愴然拔劍起舞,並以歌和之:「漢兵已略地,四方楚歌聲。大王意氣盡,賤妾何聊生!」以此宣告他們的失敗。

一統天下時,劉邦擊筑高唱:「大風起兮雲飛揚,威加海內兮歸故鄉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」在歌中劉邦感慨於人的渺小,能登上帝位是好運道。他對於能否找到捍衛四方的猛士,自己的天下能否守得住,不但毫無把握,也深感憂慮和不安。

敗者項羽曾經悲嘆於人定無法勝天,勝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著類似的悲音,所以劉邦在和歌而舞時,不免要「慷慨傷懷,泣數行下」。


樂舞百戲圖,高140,廣43公分,河南南陽出土(網絡圖片)

樂府詩集:自漢以後,樂舞漸盛

統治階級上層對歌舞的愛好和支持,有助於漢代舞蹈的繁榮興盛。漢武帝曾組織大規模的歌舞百戲,招待各國使節,藉以誇耀漢王朝的強大與富有,轟動了周圍三百里老百姓聚集觀看。

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、漢武帝、宣帝、元帝、成帝等,對樂舞都情有獨鍾。歷朝各代不乏可見以聲伎樂舞入宮的女子,而專寵後宮並位及尊貴者,可能要以漢朝為最。漢高祖寵愛的戚夫人,「善為翹袖折腰之舞」;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「妙麗善舞」;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更是身輕如燕,能作「掌上舞」。

漢代宮廷樂舞之盛,宮廷女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專治秦漢史的歷史學博士生楊舒眉(1977~)說:「漢代樂舞繁盛狀況最突出的表現,是樂舞已經滲入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。在漢代,樂舞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文化景觀。」

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教師陳慶元(1969~,女)認為:「商朝樂舞展現的是尊神文化,到了周朝發展為尊禮文化。縱觀中國古代樂舞中,有三重要的歷史時期:一是周代,二是漢代,三是唐代。三個朝代是樂舞藝術發展的高峰期,唐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樂舞史上的頂峰期。」


揚州漢墓出土,舞女玉佩,束腰長袖,細線刻出五官及衣紋,曼妙靈動。(網絡圖片)


玉舞人(拓本),可見漢玉舞人雕琢技法的特點。(網絡圖片)

樂府詩樂:〈陌上桑〉〈木蘭詩〉

漢武帝擴充「樂府」機構,大力採集民俗樂舞。漢代從民間採集來的長篇敘事歌曲很多,其中以〈陌上桑〉廣為流傳。〈陌上桑〉來自漢代民間,是首五言詩,共265個字。描寫一位美麗的採桑女子,機智的擺脫一位權貴五馬太守。

詩人藉由詼諧而誇張的描寫,側面烘托、著力渲染羅敷的美麗動人:
「行者見羅敷,下擔捋髭鬚。少年見羅敷,脫帽著帩頭。」
「耕者忘其犁,鋤者忘其鋤。來歸相怨怒,但坐觀羅敷。」

(「行者」假裝歇息,放擔凝視、嘆賞之至,忘情捋髭鬚;「少年」脫帽理巾,亟思逗引羅敷,欲賺得美人流波一轉;在桑林旁的「耕」「鋤」者乃至忘了勞作。)

以下對話表現了詩歌的道德主題:「使君謝羅敷,寧可共載不?」(太守問羅敷能不能跟他一起走。)「羅敷前置辭:『使君一何愚!使君自有婦,羅敷自有夫。』」

作於公元5世紀末期的〈木蘭詩〉,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,記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,代父從軍,征戰沙場12年,凱旋回朝,建功受封,辭官還家的故事。以下描寫木蘭出征前的心事:

「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,不聞機杼聲,惟聞女歎息。問女何所思,問女何所憶,女亦無所思,女亦無所憶。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。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,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,願為市鞍馬,從此替爺征。」

有評者認為:「作者在詩中不僅歌頌了木蘭的愛國熱忱,也通過充宮還鄉表現了她不羨慕功名利祿、熱愛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。」範文瀾在《中國通史簡編》修訂本中指出:「詩中描寫的木蘭,確實表現了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道德。」


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樂舞百戲圖(網絡圖片)


東漢墓百戲壁畫樂舞圖(網絡圖片)

樂舞受百戲影響,有很強的技藝

為了展示漢帝國的廣大富饒,漢武帝舉行百戲(也稱角抵戲),綜合了舞蹈、雜技、武術、幻術、滑稽表演、樂器演奏、歌唱等多種民間技藝的表演形式。其中武術、雜技的跳、轉、翻、滾等技巧被吸收到舞蹈來,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,形成了舞蹈與技藝並重的特點。

《盤鼓舞》就是漢代博採眾長,技巧很高的一種樂舞。它既有「羅衣從風,長袖交橫」的飄逸曼妙舞姿,也吸取了「百戲」中的跳劍、走繩索等技巧,使舞蹈動作的難度大增。《盤鼓舞》在表演時,舞伎在盤鼓之上縱躍騰蹋,蹈擊出有節奏的鼓聲,還要完成各種複雜的動作;在鬆弛舒緩之時,輕歌曼舞,徐蹈鼓面。

起源於漢末的《白紵舞》,也是對舞蹈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。「輕軀徐起」「體如輕風」是基本特色。白紵製作的麗服美飾頗具特色:「質如輕雲色如銀,愛之遺誰贈佳人。製以為袍餘作巾,袍以光軀巾拂塵。」它的舞姿多以修長的兩臂揮舞那潔白的雙袖,摹擬鳥飛鶴翔之態,寓寄當時人們羽化登仙的願望。


《白紵舞》臆想畫。(網絡圖片)

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孫穎表示:「漢唐舞中可以看出,一般是快樂的,表現一種達觀的精神。」

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教師陳慶元表示:「我們對『樂舞』的溯源,就是重新審視並更加珍惜自身的文化淵源,同時也為這種人類精神的偉大結晶、積累了千百年來民族和個人的文化智慧與創造的才能而深感自豪。」(http://www.dajiyuan.com)

 
7/1/2007 11:27:41 PM
. .
1 / 1
Kiss99.Net 版權所有 © 2012  Since 02-Oct.1996
皇潮經略顧問
台灣‧台北市 Taipei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