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色箭頭索引 Kiss99.Net 陪您一起交流成長…
Hi, Friend 歡迎您! 訪客登入說明 關鍵字: 組態:html
統計資料
文章: 1606 篇
回應: 1703 篇
分類: 12 輯
隱藏: 2 篇
推薦: 111 次
好友: 9 人
待審: 0 人
訪客: 6235878
在線: 7 人
分類:普遍級 雅文共賞
Hits:1998 回應:5 推薦:1
引言:King 2006/11/17 04:11

中華「商聖」──范蠡
范蠡,字少伯,又名鴟夷子皮、陶朱公,約生於楚平王十二年(公元前517年),春秋楚國宛地(今河南南陽)人,為越國大夫(宰相),《計然篇》為其代表作。

范蠡出身「衰賤」,但素有大志,見識高卓,他曾拜奇人計然為師,研習治國治軍方略。年輕時就學富五車,博學多才,而且聰敏睿智,胸藏韜略,有「聖賢之明」,然而不為世人所識。他因見楚國貴族專權,暮氣深重,難以圖強,便外出遊歷,尋找機會,施展才幹。後在其莫逆之交越國大夫文種的推薦下,離楚入越,受到越王允常重用,拜為大夫。

公元前496年,越王允常亡,其子勾踐即位。即位後,勾踐用范蠡主持軍事,文種主持政務,攜手振興越國。當時,吳王闔閭聞允常新喪,想趁越國人心不穩之際滅掉越國,便發兵攻打越國。但越軍利用吳軍的疏忽,採用偷襲戰術把強大的吳國軍隊打得潰不成軍,一敗塗地,吳王闔閭也受了重傷,回到都城姑蘇(今江蘇省蘇州市)後,便因傷重而死。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,立志復仇。從此,吳國和越國便成了不可化解的殺父世仇。

公元前494年,越王勾踐想趁吳國尚未準備妥當時,先發制人,出兵伐吳,范蠡極力勸諫,仍無法說服勾踐。越王勾踐調動全國精兵3萬人,北上攻吳,與吳兵戰於夫椒(太湖中山名)。結果,勾踐大敗,僅剩5000殘兵,退守會稽山(今浙江中部,主峰在嵊縣西北),且被吳軍團團圍住,身陷絕境,形勢危急。

范蠡審時度勢,向勾踐提出暫時忍辱求和,再做長遠打算的策略。勾踐以為然,依計用卑辭厚禮向吳求和,並允諾親自到吳國做人質。吳王遂休戰撤兵,允許越王到吳國做人質。於是,范蠡隨越王入吳,為臣僕3年,備嚐屈辱。公元前490年,勾踐、范蠡終於被放回國。

越王勾踐返國之後,仍由范蠡執掌越國軍事,由文種主政。勾踐自己也臥薪嚐膽,勵精圖治,「內親群臣,下義百姓」,尊賢厚士,廣攬人才,「不亂民工,不逆天時」,擴充軍隊,修築城郭。同時,范蠡與文種又挑選了絕代美人西施和鄭旦,連同大批財寶獻給夫差,以麻痺夫差。經過多年努力,越國大治。


公元前482年,越王勾踐乘夫差北上黃池(今河南封丘西南)與晉、魯會盟之機,率軍攻下吳國都城姑蘇(今蘇州),活捉太子友,迫吳王求和。公元前 475年,越軍進攻吳國,重創吳軍,圍困吳都姑蘇兩年後城破,夫差自殺。越國君臣終於實現了滅吳興越的大業。後來,勾踐又北上會諸侯於徐州,繼吳之後號稱霸主。越國國勢,達到鼎盛。范蠡被勾踐封為上將軍,恩榮無比,功成名就。

但范蠡輔佐勾踐多年,深知他可與共患難而難以共安樂,日久必然驕橫多忌,疏遠忠臣。因此,他決心激流勇退,便悄然離開越營,乘小舟泛波而去。他離開之前寫信給文種說:「飛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為人長頸鳥喙,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子何不去?」(《史記‧越王勾踐世家》)但文種對范蠡的話半信半疑。范蠡走後不久,文種果遭越王猜忌而伏劍自殺。

范蠡「乘舟浮以行」,來到齊國,改姓名鴟夷子皮,開荒種田,「耕於海畔,苦身戮力,父子治產。居無幾何,致產數十萬。齊人聞知其賢,任為相。范蠡則棄官,盡散其家財,隱居陶地 (今山東定陶西北) 」,自號陶朱公,他看中陶地「為天下之中,諸侯四通,貨物所交易也」,遂運用他善於理財的才智,從事經商貿易,「居無何,則致資累巨萬。」他還曾著有《養魚經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。


范蠡除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外,還具有深邃的經濟思想。在經濟上他主張「知鬥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」,「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」,「平糶齊物,關市不乏」,「貴上極則反賤,賤下極則反貴」等觀點,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,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律,應用於經濟現象的變化。范蠡運用這一經濟思想治理越國,達到了民富國強,雪了國恥。在功成身退之後又用他的經濟思想從事經商,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業巨富,史稱陶朱公,「陶朱」便成為巨富的代名詞。范蠡成為後世商人供奉的偶像,謂之「商聖」。

. .
回應 5:King 2007/07/02 00:30

現代的人都亂亂拜了~~唉~~

每逢初一、十五,初二、十六,會看到一脫拉庫的店家拜土地公

殊不知,他們的財神可是「顧客」耶。

還有的店家居然跟顧客說:對不起,現在要拜拜,暫時不做生意#$%

回應 4:小美鴨 2006/11/22 17:24

愛鴨就是我的財神
何須再拜其他~
.
.
.
ㄟ..這樣很像有點...(鴨腿)
回應 3:King 2006/11/21 13:36

都拜「不知所以」那個~~
回應 2:In 2006/11/21 13:07

財神還有一個---比干

一般都拜哪一個@@
回應 1:King 2006/11/17 04:13

財神范蠡的故事

——根據《史記》編選

中國以前拜的財神是范蠡,為什麼要拜范蠡作財神呢?我們不妨簡略地介紹一下『范蠡三聚三散』的故事:

春秋時期,范蠡苦身戮力輔佐越王勾踐,深謀二十餘年,最終幫助勾踐復興越國。復興之後,封范蠡為上將軍。他知道越王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,於是就辭書一封,放棄高官厚祿,只裝輕珠寶玉,帶著西施乘舟遠行,一去不復返。(一聚一散)

范蠡浮海到齊國,更名改姓,苦身戮力,耕於海畔,父子治產,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。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,請他做宰相。范蠡感嘆道:『居家則至千金,居官則至卿相,此布衣之極也。久受尊名,不祥。』於是就歸還宰相印,散盡其財,分給朋友和鄉鄰,帶著重寶,閑行而去。(二聚二散)

行至於陶,范蠡以其智能,觀察此地為貿易的要道,經營貿易可以致富。於是他自稱陶朱公,留在此地,從父子耕畜開始, 根據時機作物品貿易,取薄利。時間不長,就纍積萬萬。(三聚)

朱公居陶,生少子。少子長大後,朱公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。朱公說:『殺人而死,該是如此,但身價千金的人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。』於是就讓少子去前往探視,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(三散)。朱公長子也請命想去,朱公堅決不同意。長子說:『家有長子,今弟有罪,不派我去,而讓少弟去,是我不成器』,說完欲自殺。夫人連忙說:『派少子去,未必能救次子,而先失去長子,怎麼可以這樣?』朱公不得已派長子去,命其去找莊生幫忙,並叮囑說:『到楚國後就進獻千金給莊生,聽任他從事,千萬別與他爭。』 長子出發了,卻在路上私積數百金。

朱公長子到楚國後,把信和重金交給莊生。臨別時,莊生告誡說:『你趕快離開,千萬別停留,等你弟弟出來後,別問是怎麼回事。』 長子卻沒有聽從莊生的話而私自留下,並把路上私積的數百金,分送給其他的自認為能幫上忙的楚國貴人。

莊生家很貧窮,但他以廉直聞名於國內,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對待老師那樣尊敬他。作為信義之人,莊生對於朱公進獻的黃金,並無意接受,而打算在事情辦成後再還給他。而朱公長子並不知其意。

莊生入見楚王,稟告說:『我觀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個位置,表明楚國會有災害。』 楚王平素信任莊生,向他瞭解解決之道。莊生回答說:『只有德行可以消除。』 楚王決定以赦免罪犯來消除災害。楚國貴人得到消息後連忙給朱公長子報信。朱公長子想,既然弟弟可以獲得赦免,千金送莊生,不是白白浪費了嗎?於是就又重返莊生家。莊生驚訝地問:『你怎麼還沒走?』 朱公長子回答說:『我聽說楚王要赦免我弟弟,特來告知辭行的。』 莊生明瞭他的想法,就說,你自己進房內去取金子吧。朱公長子帶走了金子,獨自歡慶。

莊生因朱公長子的行為感到羞辱,就入見楚王說:『您想以德行消除災難,可我聽見路人都說陶的富人朱公之子因殺人囚禁在楚國,他家人用重金賄賂王左右之人,因而王不是因體恤楚國而行赦免,是為了朱公之子。』 楚王大怒說:『寡人雖不德,怎麼會因為是朱公之子就特別照顧?』於是令殺掉朱公之子後,明日再下特赦令。

朱公長子呢,自然是帶著弟弟的死訊回到家。母親和國人都感到悲哀,唯有朱公獨笑說:『我早就知道他弟弟會被殺,不是他不愛他弟弟,是有所不能忍呢!他從小與我在一起,見到我的困苦,為生的艱難,不忍捨棄錢財。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時,坐乘完備,並不知財富的來源,因而很易棄財,不會吝惜。我先前決定派少弟去,就是因為他能捨棄錢財,而長子不能。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,無足悲哀,我日夜在等他的喪訊傳來。』

這就是財神范蠡『三聚三散』的歷史故事,他每到一處都能成名於天下。這位古人,在名利面前,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,進退自如,以保全自身為根本,功名富貴的捨得就在這先散後聚中讓我們有所體會。
1 / 1
Kiss99.Net 版權所有 © 2012  Since 02-Oct.1996
皇潮經略顧問
台灣‧台北市 Taipei Taiwan